书写西北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
观《西北岁月》有感 |
来源:党史党建教研室 作者:严卫涛 发布时间:2024-11-29 浏览:143次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近日,在校机关党委的倡导下,各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观看三十九集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这部电视剧宛如一部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史诗,在严格尊重党史的前提下,以艺术形式再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革命峥嵘岁月,讲述了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胸怀大志,坚定信念,浴血奋战,艰难探索,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西北,从保卫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到摧枯拉朽推翻蒋家王朝,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靠群众,建立新中国的故事。作为市委党校的一名教师,在欣赏完这部佳作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不仅激励我要倍加珍惜革命先辈们用满腔热血和艰苦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大力传承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也为我在党校更好的践行初心使命带来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启示。
一、剧情回顾与分析
(一)西北革命的历史脉络
《西北岁月》剧本以独特的视角详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的西北革命历程,比较完整的呈现了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和伟大成功。在反革命政变后的血雨腥风中,刘志丹发动渭华起义,习仲勋在其鼓舞下领导两当兵变,尽管最初有所失利,但却与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共同踏上了创建陕甘红军、开辟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征程。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杜衡执行极左错误路线,让习仲勋等同志险遭生死厄运。但随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拯救了陕甘红军,使得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继续燎原。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领导全国抗战敌后战场的出发点。习仲勋带领陕甘宁人民积极发展建设根据地,坚守边区南北大门,他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得到毛泽东的称赞。日寇投降后,蒋介石挑起内战,习仲勋率西北局军民坚决保卫胜利果实,协同彭德怀指挥延安保卫战并取得三战三捷,为全国战场奠定了战略胜利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西北的经济发展,不断改变着西北贫苦、落后的面貌,最后他调任中央,深情回望故土,挥别西北群众。
在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如第18集中习仲勋和齐心在解决绥师审干问题工作中逐渐加深印象,齐心率工作队下乡后,他们通过书信往来增进了解,深入交流成长经历,齐心的自传更是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第7集中,在反围剿战斗中习仲勋负伤被老乡李老栓所救,而习仲勋坚决反对杜衡带领部队南下渭华地区,展现出他对局势清晰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这些情节就像拼图的碎片,拼接出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温情的西北革命画卷。
(二)人物形象与精神内涵
《西北岁月》这部剧是一部厚重的革命史,也是一卷厚重的英雄群像图,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是我们党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播的宝贵财富。
习仲勋同志是剧中的核心人物,他从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肩负重任、主政一方的领导者。他对党忠诚,在革命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毫不畏惧,投身革命洪流。在创建革命根据地、保卫边区、指挥作战以及建设大西北等各个阶段,他始终坚守信念,实事求是。他深入群众,无论是带领群众建设根据地,还是在土改纠偏等工作中,都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这种对党忠诚、坚守信念、实事求是、深入群众、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应当学习的楷模。
此外,在《西北岁月》中,对刘志丹的刻画也是尤其深刻。刘志丹不仅被描绘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例如,在杨家堰战斗中,刘志丹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成功地击败了敌军。除了军事才能外,刘志丹的政治智慧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他不仅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还在政治上展现了高超的领导能力。例如,他成功地将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等不同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基地。尽管刘志丹在剧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但他最终在1936年4月14日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他的牺牲使得他未能亲眼见证革命的胜利,但他的精神和贡献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当然,剧中还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我党领导人,以及彭德怀、贺龙、王震等将帅人物,他们的形象展现出共产党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和卓越领导能力。同时,众多西北群众形象的刻画也体现出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力量,是革命胜利的根基。
二、对《西北岁月》中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一)历史底蕴的厚重
西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见证了无数的王朝更迭、民族融合。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西北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众多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它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西北岁月中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这些古老的艺术作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繁荣。在党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深入挖掘这些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增强文化自信。
在近现代,西北也有着独特的革命历史。许多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陕甘宁边区作为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成为了希望的灯塔,它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困难时期的领导力和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可以作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
(二)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
西北的文化是多元的,这里有汉族文化,也有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例如,新疆的维吾尔族文化,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建筑风格。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体现了西北人民在岁月长河中的创造力。在党校的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中,我们可以积极推广西北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西北文化与党性、革命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党性教育的重要性、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以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习和传承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党性、革命性的内涵,并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西北的民俗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陕西的民俗文化,从传统的秦腔艺术到各种民俗节日,如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等,都反映了西北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些民俗文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等,对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 对市委党校工作的启示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
基于《西北岁月》所展现的丰富内容,市委党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进行相应的优化。可以增设专门的西北革命历史课程,深入挖掘西北革命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在教学内容上,将剧中所涉及的革命先辈事迹、战略决策、群众工作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融入到党校的党史、党建、党性修养等课程中。例如,在党史课程中详细讲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在党建课程中分析习仲勋同志在主政大西北期间的党建工作经验,在党性修养课程中以众多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为案例,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员的需求和岗位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西北革命历史教学模块。对于从事基层工作的学员,可以重点讲述西北革命时期的群众工作经验;对于从事领导工作的学员,则侧重于西北革命中的战略决策和领导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党性教育与思想引领的强化
《西北岁月》为党校的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党性教育方面,党校可以组织学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观看《西北岁月》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引导学员从剧中的人物和事件中汲取党性修养的养分,如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密切联系群众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员在思想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性修养的重要性,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党性表现。
在思想引领方面,党校可以利用《西北岁月》的影响力,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让学员明白在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西北革命精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为地方的发展和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在党校的党性理论课程中,结合剧中的内容,深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西北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引导学员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三)文化传承与党校文化建设
西北革命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党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可以将《西北岁月》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党校的文化建设中。例如,在党校的校园文化布置中,展示西北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革命先辈的名言警句等,营造浓厚的革命文化氛围。同时,通过组织学员开展与西北革命历史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西北革命历史知识竞赛、革命歌曲演唱等,增强学员对西北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在党校的文化研究方面,也可以鼓励教师开展对西北革命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四、结语
《西北岁月》是一部思想内涵深邃、教育意义深远的优秀电视剧,它为党校的干部培训、教学创新和科研工作等多方面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有机融入到党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培养更多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发展变革观念的优秀干部,为地方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贡献党校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这样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涌现,为党校教育事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在未来的工作中,党校应持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法,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朝着更加繁荣、和谐的方向发展。